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第十八章 从“四大发明”的中西不同作用看中西技术的不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3 18: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经验技术
科学技术与经验技术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揭示出中西技术发生作用时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分野。这种分野渗透到中西文化中最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认知模式、思想体系甚至权力结构中,为我们理解中西技术作用差异提供了最为基础且清晰的视野。
科学技术(science andtechnology)的形成依赖于理论基础、抽象模型、重复试验、设计理念和批评性的共同体。这种技术赋予生产实践以高度创新的能力,形成出足以适用不同条件下进行创新和改造的基础。这种创新又依赖于主体之间高度透明且富有批评性的对话。这种对话发生在学术共同体中,依赖于印刷技术传播出的文章、书籍,依赖于科学家之间不断地对理论进行质疑、批评、修改。这种创新机制赋予科学技术以持续进步的动力。进步又赋予生产实践以强大的生产力,为现代社会的发生打下基础。换句话说,科学技术实际上是在批评中进步,为生产实践提供更多基础条件。批评依赖于主体间的自由交流,依赖于宽松且富有弹性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又依赖于现代法治秩序对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保障。这种主体间批评和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赖以发生重大创新的基础[1]
与此形成对照,中国所依赖的主要是经验技术(experiential technique),它实际上依赖工匠世世相传下来的生产技术。这种技术缺少理论基础,缺少抽象模型,缺少设计的理念,更缺少批评性的共同体。这种缺陷导致技术创新缺少重大进步。这种创新实际上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微调。这种微调依赖师傅对工艺的操控,依赖口耳相传,依赖世世为师。这种依赖实际上形成封闭体系。这种封闭又导致创新发生的机会非常有限。这种创新更多地是在工序上进行最优调整。这种最优调整实际上是在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革时进行被动适应。这种适应缺少足够的理论基础,缺少对创新发生条件进行理论归納。这种创新实际上缺少重大创新发生所需的平台。这种创新实际上更多地依赖生产实践中的“灵机一现”,缺少批评性的理论支持。这种创新若发生重大作用,需要依赖重大生产条件发生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又缺少足够的数据和理论基础进行指导。这种创新实际上是在封闭体系中缓慢地发生。这种封闭又导致创新缺少足够的扩散。这种创新通常随着工匠的去世而消失。这种消失又导致技术创新缺少连续性。这种连续性的缺失实际上形成了中国技术创新发生困难且缺少重大创新基础的重大障碍[2]
这种差异实际上揭示出中西技术发生作用时依赖的基础条件发生了重大分野。这种分野又导致中西技术发生作用时所采取的方式发生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最终作用到生产实践中,形成出不同的生产力基础。这种生产力基础又决定国家之间竞争时所采取的战略。这种战略实际上依赖技术基础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又赋予国家以不同的竞争基础。这种竞争基础又决定国家是在竞争中获取霸权地位,或者沦为附庸。这种历史进程实际上揭示出技术基础对历史进程发生重大作用。这种作用又依赖文化基础发生作用。这种文化基础实际上塑造出不同的技术创新生态。这种生态又决定技术创新发生时所依赖的人际网络。这种网络若缺少批评性的创新主体,则创新发生困难。这种创新若缺少足够大的网络支持,则创新发生时缺少足够大的扩散基础。这种扩散基础又决定创新是不是能够形成重大生产力。这种生产力若缺少重大创新基础,则生产方式必然陷于停滞。这种停滞又必然导致国家陷入近世竞争中的被动地位。这种被动态实际上赋予近世中国以重大挑战。这种挑战若缺少重大技术创新,则必然导致中国陷于近世国家竞争中的失败。这种失败实际上揭示出技术基础对国家竞争发生重大作用[3]



[1] 参见 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Scientific Revolu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2] 参见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

[3] 参见 Jared Diamond, Guns, Germs, and Steel,W.W. Norton & Company, 199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分享者之家 ( 蜀ICP备2025122754号-3 )

GMT+8, 2025-7-17 22:42 , Processed in 0.0185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